间隔灸,又称隔物灸,是指在艾炷下垫一衬隔物放在穴位上施灸的方法,因其火力温和,具有艾灸和药物的双重作用而易于被患者接受。因其衬隔药物的不同,又可分为多种灸法。其中最常用的是隔姜灸和隔蒜灸。
隔姜灸,是用姜片作间隔物而施灸的一种灸法。取新鲜生姜一块,将新鲜生姜切成薄片(大小取决于施灸部位及所选用艾炷的大小),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,平放在穴位上,上置艾炷点燃施灸,当患者感到灼痛时,可将姜片连同艾炷稍许上提,使之离开皮肤片刻,稍停放下,亦可随即更换艾炷,再行灸治,根据病情反复进行,直到局部皮肤潮红湿润为度。本法简便易行,一般不会引起烫伤,临床应用较广。生姜味辛,性微温。具有发汗解表,温胃散寒,温中健脾,止呕的作用。故此法多用于治疗外感表证和虚寒性疾病,如感冒、咳嗽,风湿痹痛,呕吐、腹痛、泄泻等。
隔蒜灸,是用蒜作间隔物而施灸的一种灸法,在古代流传很广,许多中医外科书中都有论述。最早的记载见于《肘后备急方》:“灸肿令消法,取独颗蒜,横截,厚一分,安肿头上。炷如梧桐子大,灸蒜上百壮。不觉消,数数灸,唯多为善。勿大热,但觉痛即擎起蒜,蒜焦更换用新者,不用灸损皮肉。”又《千金方》记载可治瘰疬,《医学入门》谓治痈疽肿毒,《医宗金鉴》载述可治疮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