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的情志变化是由内外刺激引起的,即外源性因素、内源性因素。社会因素、环境因素、病理因素,都是导致情志变动的内外因素。
社会因素
社会因素可以影响人的心理,而人的心理变化又能影响健康。人们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的变迁,可引起情志变化而生病。男女之间的婚恋纠葛、家庭生活不协调,或家庭成员的生离死别等精神创伤,均可引起强烈的情志变化。正如《素问·疏五过论》说:“切脉问名,当合男女,离绝菀结,忧恐喜怒,五脏空虚,血气离守”。《类经·论治类》注:“离者失其亲爱,绝者断其所怀,菀谓思虑抑郁,结谓深情难解……”。此外,社会动乱、流亡生活,饥馑灾荒等,都会造成人们精神的异常变化。社会因素十分复杂,其对人精神上的影响也是很复杂的。
环境因素
在自然环境中,有些非特异性刺激因素作用于人体,就可使情绪发生相应变化,引起情绪变化的机理在于他们影响了人体的生理功能活动,通过“心神”的主导作用而反馈在精神方面的表现。例如,四时更迭、月廓圆缺、声音、气味、颜色、食物等,都可影响情绪的变化。异常气候的剧烈变化更易对人的情绪产生明显影响。月相与人体生理密切相关,人的情绪也随月相的盈亏,而有相应变化。安静、幽雅、协调的生活环境,令人喜悦的气味,优美动听的乐曲,可使人清爽舒畅、精神振奋、提高工作效率。在喧嚣吵闹、杂乱无章、气味腥臭的环境中,人会感到心情不舒畅,压抑、沉闷,或厌倦、烦躁,工作和学习的效率会明显下降。不仅如此,不同的色彩会使人产生不同的感觉,从而直接影响人的精神状态。由于环境和人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。因此,环境因素是影响人情绪变化的重要方面。
病理因素
机体脏腑气血病变,也会引起情志的异常变化。《素问·调经论》指出:“血有余则怒,不足则恐”,《灵枢·本神》说:“肝气虚则恐,实则怒。……心气虚则悲,实则笑不止”,《素问·宣明五气论》指出:“精气并于心则喜,并于肺则悲,并于肝则忧,并于脾则畏,并于肾则恐,是谓五并,虚而相并者也”,这是五脏精气乘一脏之虚而相并后引起的情志变化。凡此种种,都说明内脏病变可导致情志的改变,五脏虚实不同,亦可引起不同的情志变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