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中医养生养生基础正文

五法养心构建宁静精神家园

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,竞争日益激烈,人们的内心也越来越浮躁,甚至产生一系列心理和精神问题。如何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保持一份内心的宁静?学习中医养心知识,可滋养心灵,养心则养生。

何谓“养心”?《黄帝内经》认为是“恬惔虚无”,即保持平淡宁静、乐观豁达、凝神自娱的心境。“养心”就是拥有心理平衡的重要方法,是调适情志。人的情志变化是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客观反应,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。情志变化是人主体活动的外在表现,在正常情况下并不致病。但异常的情志变化,暴发性情志障碍可引发疾病。人不能无七情六欲,但要调控在适当生理范围之内。

对于调节人的情志,《千金要方·道林养性》作了较详细论述,提出了“十莫两勿”、“十二少”、“十二多”等。要求人们“莫强食、莫强酒、莫强举重、莫忧愁、莫大怒、莫悲愁、莫大惧、莫跳踉、莫多言、莫大笑”。勿汲汲于所欲,勿涓涓怀忿恨,皆损寿命,若能不犯者,则得长生也,因为“多思则神殆,多食则志散,多余则志昏,多事则行劳,多语则气乏,多笑则脏伤,多愁则心摄,多乐则意溢,多喜则忘错昏乱,多怒则百脉不定,多好则专迷不理,多恶则憔悴无欢。此十二多不除,则荣卫失度,气血妄行,丧生之本”。持续性情志失调,引起气血失和及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病。所以,“善摄生者,长少思、少念、少欲、少事、少语、少笑、少愁、少乐、少喜、少怒、少好、少恶行。”这是养心的关键。古人在情志调适方面,用“莫”“勿”“少”“多”等概括,认为人的七情六欲过极足以使人致病而折寿。凡情志抑郁,烦躁不安。患得患失,多愁善感者,容易导致气滞血瘀,暗耗阴液,损伤正气,感邪患病。所以,要保持乐观的情绪,开朗的性格,良好的涵养,开阔的胸怀,从而达到心地宽广,情志畅达,顺乎自然,防病健身,延年益寿,这也是养心长寿的重要因素。

以德养心

“积善成德”,德的核心是做善事。勿以善小而不为,勿以恶小而为之。中医认为德高者五脏淳厚,气血匀和,阴平阳秘,所以能健康长寿。可见,道德修养不仅是品质的要求,更是养生的手段。可以做些力所能及的好事,如参加义务劳动等,虽是小事,但也就实现了助人为乐,自己快乐。

以仁养心

仁,是儒家思想的核心。其基本思想是“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”和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,具体可概括为恭、宽、信、敏、惠、智、勇、忠、恕、孝等。一个人如果能仁全如此,其心境必定欣慰和宽松,而不是懊恼、愤恨和作奸犯科后的恐惧,因此,“仁者寿”。善良者能获得内心的温暖,缓解内心的焦虑,故而少疾,恶意者终日在算计与被算计之中,气机逆乱,阴阳失衡,故而损害健康。所以应该做到心怀宽容,乐善好施。

易性养心

“笑口常开,青春常在。”人生在世,难保无忧,关键是毋使太过、勿令太久。中医“易性”的养心一法恰是“对症”良方。可以带孩子放放风筝,在春光明媚、风和日丽的天气里踏青问柳,登山赏花,临溪戏水,陶冶性情,使自己的精神情志与大自然相适应,充满勃勃生机。也可以通过学习、娱乐、交谈等方式,来排除内心的悲愤、忧愁等不良情绪,达到内心平衡。

哲理养心

哲理养生,是要掌握对立统一和一分为二的观点。明末清初哲学家王夫之总结与力行的“六然”、“四看”堪可借鉴。“自处超然”,即超然达观;“处人蔼然”,即与人为善,和蔼相亲;“无事澄然”,即澄然明志;“失意泰然”,即不灰心丧志;“处事断然”,即不优柔寡断;“得意淡然”,即不居功自傲。“四看”是“大事难事看担当”;“逆境顺境看襟怀”;“临喜临怒看涵养”;“群行群止看识见”。哲理养生与德、仁相辅相成,是道德品质、气质修养、文化水平、经验阅历的集中表现。正确待人待己,做好本职工作,不仅是做人做事的基础,也是内心平和的前提。

素情养心

要保持一颗单纯的心,想想看孩子们为什么容易得到快乐,因为他们单纯,能做到保持一颗纯真的心,就能拥有一份率真的快乐。凡事不要去想那么多,不要去计较那么多,把心沉下来,让整日奔波的你我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,拥有一片宁静的精神家园。

上一篇:缺铁性贫血 补铁五误区   下一篇:公园散步别让音乐毁了耳朵
返回首页

相关新闻

猜你喜欢

推荐排行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