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中医特色中医药浴药浴文化正文

中医药浴的起源与发展

祖国医学数千年的总结,在对疾病的辨证治疗上,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,特别是在治疗上,更是一法之中,八法备焉。八法之中,百法备焉。药浴就是对疾病治疗的一种内病外治的方法之一。

在中医中,药浴法是外治法之一,即用药液或含有药液水洗浴全身或局部的一种方法,其形式多种多样:洗全身浴称“药水澡”;局部洗浴的又有“烫洗”、“熏洗”、“坐浴”、“足浴”等之称,尤其烫洗最为常用。

中华药浴,古已有之。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《五十二病方》中,就载有熏浴方8首,是我国目前最早发现关于药浴的文字资料。《礼记》中讲“头有疮则沐,身有疡则浴”,《黄帝内经》中有“其受外邪者,渍形以为汗”的记载,可以讲,药浴的历史源远流长,奠基于秦代,发展于汉唐,充实于宋明,成熟于清代。

东汉时期,张仲景在《伤寒杂病论》里,介绍了一些药浴疗法,如治疗百合病的百合洗方:“上以合百一升,以水一斗,渍之—宿,以洗身。洗已……”不但说明了内病外治的作用机理,还说明了使用药浴后调理及注意。

晋·葛洪《肘后备急方》则收录了更多的药浴内容,对不同的疾病原因使用不同的方法。“若有息肉脱出,以苦酒三升,渍乌梅五枚以洗之”。最可贵的是运用药浴开创了急救的先河:“救卒死而四肢不收失便者,马矢以水煮取三斗以洗。”

隋朝巢元方《诸病源侯论》有“食毕当漱口数过”的记载,作为口腔保健方法介绍,实为含漱药浴治疗方法的起源。到了唐朝以后,运用药浴治疗疾病的内容更加丰富,除了常见外科皮肤疾病如痈疽、冻疮、丹毒外,还运用于妇科、儿科以及临床急症抢救等。到了宋明时期,随着各大医家流派的出现,药浴更是百家争鸣,对药浴的临床应用以及作用机理都有了更深的见解,极大丰富了药浴治疗方法的内容。

到了清朝,是药浴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,不但在民间流传,在清代一些宫廷秘方中,有许多沐浴、洗头、洗眼睛及其他外洗方。临床应用基本与内科治法并力,并广泛用于急症、内、外、妇、儿、骨伤、皮肤、五官等科目数百种疾病的治疗。《医宗金鉴·外科心法要诀》在各类方中有洗涤类方,认为“洗涤之法,乃疡科溃腐,而无壅滞也。凡肿在四肢者,溻渍之;在腰腹脊背者,淋之;在下部者,浴之。”在儿科杂病心法要诀中对初生婴儿用五枝汤浴之,免于日后生疮。

上一篇:没有了   下一篇:中医的药浴文化
返回首页

相关新闻

猜你喜欢

推荐排行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