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疗在祖国医学中具有悠久的历史。这门医学科学,是我们祖先在劳动中发明创造出来的。火疗起源于新石器时代,大约在五千年前就为人们所掌握了,那时候人们在用火的过程中逐步发现身体的某一部位,由于受到火的烘烤而感觉舒适或因此减轻了病痛。于是通过反复实践而形成了火疗及灸疗,《内经》有云“针不及,药不达,火也”。中医火疗,据传为我国著名道家、养生练丹术士魏伯阳所传承。火疗属于自然疗法的一种,在民间比较盛行。人们经常把酒点燃,用燃火的酒进行火疗按摩,达到通经活络、祛瘀止痛的作用,以治疗风、湿、寒、痛引起的病症。
我们来看一下中医火疗发展的记载:
东汉张仲景所撰《伤寒杂病论》一书,其内容经方药辨治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为主,尽管针灸条文不多,其中《伤寒论》载灸法7条,《金匮要略》2条,复出2条,全书实为7条,但是,对灸法的应用和禁忌证较之《黄帝内经》有所发挥。
从两晋至唐宋,是我国针灸医学史上灸法发展的最重要的时期。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火疗专著是三国时期曹翕(曹操之子)所撰写的《曹氏灸方》,共有七卷,惜已佚。晋隋时期医学家陈延之,是提倡火疗的先驱之一,所撰《小品方》是我国古代一本重要方书。他指出“夫针术,须师乃行,其灸则凡人便施。为师解经者,针灸随手而行;非师所解文者,但依图说文则可矣;野间无图不解文者,但遂病所在便灸之,皆良方。”表明火疗简便有效,易于推广。唐代名医孙思邈,在其著作《千金要方》及《千金翼方》之中,也载述了大量火疗内容,在灸法上,又增加多种隔物灸法,如隔豆鼓饼灸、隔泥饼灸、隔附片灸及隔商陆饼灸等。在火疗防治范围上有较广的扩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