疣,是由人乳头瘤病毒(HPV)感染所引起的表皮良性赘生物,传播途径主要为接触传染,可因搔抓自身接种传染。临床上常见者有寻常疣、跖疣、扁平疣及尖锐湿疣等。现介绍临床中较为常见的寻常疣及扁平疣。
寻常疣
寻常疣是一种较常见的病毒性赘生物。与中医学文献中记载的“疣目”“枯筋箭”“千日疮”“晦气疮”“疣疮”“瘊子”相类似。
如《诸病源候论》疣目候记载:“疣目者,人手足边忽生如豆或如结筋,或五个或十个相连肌裹,粗强于肉,谓之疣目。”又如《外科启玄》千日疮记载:“一名疣疮,又名悔气疮。此疮如鱼鳞,生于人手足上,又名瘊子,生一千日自落,故名之。”再如《外科正宗》枯筋箭记载:“枯筋箭,初起如赤豆大,枯点微高,日久破裂,趱出筋头,蓬松枯槁。”本病民间俗称“瘊子”。
病因病机
中医认为,本病多由脾失健运,湿浊内蕴,复感外邪,凝聚肌肤所致;或为风邪侵袭,热客于肌表,风毒久留,郁久化热,气血凝滞而发;或肝火妄动,气血不和,阻于腠理而生。
现代医学认为,本病由人类乳头瘤病毒(HPV)选择性感染皮肤引起,主要是直接接触传染,亦可经接触污染物传染,免疫功能低下及外伤者易患本病。
主要症状
1.本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。
2.好发部位好发于手足背、手指、足缘或甲廓等处。
3.皮损特点:初为粟粒至绿豆大小半球状角质性丘疹,渐增大至豌豆或更大,灰褐,黄褐,或正常皮色,表面呈乳头瘤状增殖,干燥、粗糙,触之坚硬。数目不定。
4.大多无自觉症状。
5.病程及预后:本病病程缓慢,可以复发。
诊断要点
症状(无)+部位(好发于手足)+典型皮疹(绿豆大小褐色质硬丘疹,疣状增生)+病程(缓慢)。
类证鉴别
1.脂溢性角化:好发于老年人,皮疹多见于头面部等,常为多发性,多为褐色,较扁平,病程较长。
2.光线性角化病:好发于中老年皮肤白皙者,皮疹多见于面、耳、手背和前臂等,为多发性,与过度暴露日光有关。
3.扁平湿疣:主要发生在外阴部,灰白色,扁平,潮湿。
中医治疗
辨证施治
1.风热证
主症:病程较短,皮疹多发,淡褐色,微有瘙痒。舌质淡红,脉弦滑。
治法:清热疏风、解毒平肝。
方药:金银花30克,大青叶15克,柴胡10克,板蓝根15克,败酱草30克,生香附10克,木贼10克,生牡蛎30克。
2. 燥毒蕴肤证
主症:皮疹顽固不退,疹色暗褐,干燥无光泽;舌质暗红,脉弦。
治法:润燥平肝,解毒活血。
方药:当归15克,天花粉15克,川芎10克,生龙骨30克,生牡蛎30克,败酱草30克,露蜂房3克,莪术12克。
3.血瘀感毒证
主症:皮疹为米粒至高粱粒大的扁平丘疹,近皮色或黄褐色,表面光亮,偶有痒感。舌质暗红,苔白,脉滑。
治法:活血解毒,软坚。
方药:紫草根15克,板蓝根30克,大青叶30克,马齿苋30克,赤芍10克,红花10克,桃仁10克。
外治法
1. 鸦胆子仁捣烂如泥,外敷疣上,包扎,3~5日换一次。
2. 黑色拔膏,温热后滴疣上,包扎3~5日换一次。
3. 木贼草30克,香附30克,煎水泡洗患部。
非药物疗法
1. 针灸疗法:用针尖从疣顶部到基底部,四周再用针刺以加强刺激,针后挤出少量血液,3~4天疣体便可脱落。
2. 数目少者,可用艾柱在疣上灸,每日1次,至疣体脱落。
3. 结扎疗法:对头大蒂小的疣或丝状疣,可用丝线或头发丝结扎,逐渐收紧,可使疣体脱落。
4. 推疣法:在疣体根部,用棉棒或刮匙(刮匙头部用棉花包裹),与皮肤呈30°的角度,向前均匀用力推之。若疣体立即推除,表面压迫止血,并用纱布加压包扎;若残留少许疣体,经过1个月后再推一次。
5. 摩擦法:取新鲜荸荠削去皮,用其白色米肉摩擦疣体,3~4次/日,每次要磨至疣体角质层软化,脱落部分微有少量点状渗血为度,一般数天可愈。
扁平疣
扁平疣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皮肤良性赘生物,好发于青年人,临床以颜面、手背处分布较多米粒大小暗褐色扁平丘疹为特征,有一定的传染性和自家接种的特点,病程缓慢,可自行消退,也可持续多年迁延不愈。中医称之为“扁瘊”。
病因病机
同寻常疣的病因病机相似。中医认为,本病多由脾失健运,湿浊内蕴,复感外邪,凝聚肌肤所致;或为风邪侵袭,热客于肌表,风毒久留,郁久化热,气血凝滞而发;或肝火妄动,气血不和,阻于腠理而生。
现代医学认为,本病由人类乳头瘤病毒(HPV)选择性感染皮肤引起,主要是直接接触传染,亦可经接触污染物传染,免疫功能低下及外伤者易患本病。
主要症状
1.好发于青少年,儿童及成人亦可见。
2.部位:好发于颜面、手背等部位。散发或密集分布。常可见“同形反应”的现象,即搔抓引起病毒自身接种,皮损沿抓痕处分布,排列成串珠状或条索状。
3.皮损特点:皮疹为正常肤色或淡褐色针头至米粒大小扁平丘疹,表面光滑,质硬,边界清。
4.自觉症状:可无明显症状或自觉略有瘙痒。
5.病程及预后:部分皮损有自限性,1~2年自愈,消退前常皮损增多、色红、隆起,瘙痒加重等症状,愈后不留疤痕,也可持续多年不愈。
诊断要点
症状(无或轻痒)+部位(颜面、手背)+典型皮疹(米粒大小淡褐色扁平丘疹,表面光滑,散发或密集分布)。
类证鉴别
1.汗管瘤:好发于眼睑周围及面颊上部,皮损为小米粒大小的丘疹,坚实,皮色或淡褐色,无自觉症状,出汗多时皮损加重。
2.毛发上皮瘤:有遗传史,皮疹以鼻根、颊部、前额分布为主,呈针头至绿豆大小半球形丘疹,坚固,呈淡黄色或淡红色。
中医治疗
辨证施治
同寻常疣。
单方及成药
生薏米研细,加等量白糖拌匀口服,1次15克,每日3次;或生薏米60克。
外治法
1. 熏洗:木贼30克,香附30克,山豆根30克,板蓝根30克,地肤子30克,金毛狗脊30克,煎水趁热熏洗,每次30分钟,每日2次。
2. 雄黄解毒散15克,加入百部酒60毫升外用。
3. 黑色拔膏棍,加温外贴,5~7日换一次。
4. 鸦胆子仁捣碎外敷(注意保护周围皮肤)。
西医治疗
外用药物治疗
1.数目少者,可用电灼、冷冻、激光、刮除等方法。
2.数目较多者应用:
①0.025%~0.1%维A酸软膏或阿达帕林霜外用。
②3%酞丁胺外用。
③干扰素软膏外用。
④氟尿嘧啶软膏外用。
系统药物治疗
对数目多或久治不愈者才可选用全身用药。
1.聚肌胞注射液2~4ml毫升肌注,2/w。
2.干扰素肌注10万~50万单位,1/d,连续28日。
3.卡介苗注射液2毫升肌注,隔日1次,9次是1疗程,一般需3~4个疗程。
本病易诊断,难治疗。在日常生活中,应首先避免搔抓刺激,防止自家接种,致皮疹增多。毛巾、枕巾等物品应定期烫洗。病情易早期诊断,早期治理,如若皮疹泛发,单纯内服中草药疗效欠佳,可考虑结合二氧化碳激光、光动力治疗或浅层X线治疗等方法。